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振腹辅助治疗乳癖肝郁痰凝型24例疗效观察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摘要]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振腹法治疗乳癖肝郁痰凝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临床采用盲法,随机分配、对照治疗的方法,观察确诊乳癖肝郁痰凝型的患者48例。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在北按手法的基础上施以振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北按手法进行治疗。并对总有效率,疼痛缓解及消除时间上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2%。对照组的的总有效率为87.5%,二者无明显差异.但在缓解疼痛及消除疼痛所用时间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振腹辅助治疗乳癖肝郁痰凝型可迅速缓解和消除患者疼痛,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将其推广到临床其他学科。

[关键词]振腹 乳癖 肝郁痰凝型
乳癖,现代医学称之为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30%-5 0%,居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1].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是因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增生或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及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增多所致[2]。目前西医除采用激素及手术治疗外,无特殊性治疗,而激素治疗不良反应大,长期服药对身体不利且停药后易复发,手术治疗又难让患者接受。中医推拿治疗具有疗效好、持久、不复发、经济安全等优点。又免去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笔者通过近一年在北京按摩医院实习,发现在运用北按手法治疗肝郁痰凝型的基础上施以振腹的方法,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观察对象48例患者来源选择范围为北京按摩医院门诊、住院患者。确诊为乳癖肝郁痰凝型,能接受推拿手法治疗与相关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48例患者皆为女性。其中已婚40例,未婚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2岁,平均38岁。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3个月,平均1..8年。单侧乳房患病者12例,双侧患病36例。以上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详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比较
分组 例数 20—30 30—40 40—50 50—60 >60
试验组 24 3 5 10 4 2
对照组 24 2 6 9 5 2
统计学处理结果x2=0.45,P>0.1,两组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表二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病程比较
分组 例数 半年内 半年—1年 1—2年 2—5年
试验组 24 2 4 12 6
对照组 24 4 6 10 4
统计学处理结果x2=1.65,P>0.1:两组在病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表三 试验组与对照组单双侧患病比较
分组 例数 单侧 双侧
试验组 24 5 19
对照组 24 7 17
统计学处理结果x2=0.44,P>0.05,两组在单双侧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乳癖的诊断依据
1.2.1 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1.2.2 乳房可有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
1.2.3 本病多见于 20~40 岁妇女。
1.2.4钼钯 X线乳房摄片、冷光源强光照射、液晶热图像等检查有助诊断。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1.3 辨证分型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乳癖分为两型:
1.3.1 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1.3.2 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1.4 纳入标准
1.4.1 符合乳癖肝郁痰凝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2 患者应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条件下被纳入病例。
1.5 排除标准
1.5.1 妊娠或哺乳妇女;
1.5.2 经前乳胀,乳房纤维瘤、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
1.5.3合并心、肾、肝、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1.5.4 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
2病症治疗
2.1 试验组
2.1.1 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 通经止痛
2.1. 2 治疗部位
背部、胸前部及两侧肋部、上臂、小腿内侧
2.1.3取穴
厥阴俞、心俞、肝俞、脾俞、中府、屋翳、阴陵泉、三阴交等
2.1.4 手法操作
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医者站其后
2.1.4.1 按揉背部两侧膀胱经3-5遍,以胸椎2到7为重点操作。
2.1.4.2 在胸椎4~5棘突旁压痛点,肝俞、脾俞施点按法或一指禅推法各约半分钟。
2.1.4.3 掌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
2.1.4.4 拇指或大鱼际分推上胸部3-5遍
2.1.4.5 拇指按压锁骨下缘2~3遍
2.1.4.6 点揉中府、屋翳、辄筋、渊液、各半分钟
2.1.4.7 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提颤胸大肌2分钟。
2.1.4.8 按揉下肢地机穴处约半分钟,随后搓擦小腿内侧阴陵泉至三阴交一线,以透热为度。
2.1.4.9 振腹法:将手掌置于神阙穴上,中指在任脉的中脘穴,掌根在关元穴,食指、无名指在肾经线上,拇指、小指在胃经线上。频率400~600次/min,时间2~3分钟。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旁
2.1.4.10 拿揉患侧上肢内侧面2~3遍,点揉曲池、内关各约半分钟。
2.1.4.11 嘱患者屈肘扶颈,掌擦腋窝及侧胸部
2.1.5 治疗时间:每日治疗一次,每次15~20分钟,病情好转后可改为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2 对照组
不施以振腹法,其余治疗方案同试验组。
2.3 注意事项
2.3.1 医者在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
2.3.2 按摩前患者需宽衣解带。
2.3.3 患者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较正常人群大2-3呗,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因此应嘱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2.3.4 少数治疗不理想或病情严重者应送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2.3.5 应嘱患者保持愉快心情,注意低脂饮食,不吸烟,不喝酒,多运动。多食白菜、豆制品、海带、鱼类、酸奶等食品。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乳癖的疗效标准:
3.1.1 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
3.1.2 好转: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
3.1.3 未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48例患者经1~6个疗程治疗后,将两组疗效,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进行比较。
3.2.1 患者疗效比较,见表四。
表四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24 8(33.33%) 15(62.5%) 1(4.17%) 95.83%
对照组 24 9(37.5%) 12(50%) 3(12.5%) 87.5%
通过数据可知试验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87.5%,统计学处理,x2=1.39 ,p>0.05。两组在疗效分布上无显著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近。
3.2.2 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比较,见表五。
表五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1-2次 3-5次 5-10次 1个疗程或无效
试验组 24 9 10 4 1
对照组 24 1 9 10 4
由统计学分析(x2=10.82,p<0.05)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分布有较大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2.3 患者疼痛消失时间比较,见表六。
表六 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5次以内 5-10次 1-3个疗程 3个疗程后或无效
试验组 24 5 12 5 2
对照组 24 1 5 14 4
由统计学分析(x2=10.48,0.p<0.05) 两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分布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施以振腹法治疗乳癖肝郁痰凝型总有效率为95.82%。对照组的的总有效率为87.5%。二者疗效相近,无明显差异。但在缓解疼痛及消除疼痛所用时间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研究价值。
4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33岁,教师。就诊时间:2009年10月11日
主诉:双侧乳房胀痛1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紧张,一年前自觉两侧侧乳房胀痛不舒,时痛时止。每遇月经前几日明显加重,经后疼痛有所缓解,或急躁易怒后发生,反复发作。经数家医院诊断为“乳腺增生病”。服用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显。
一周前,患者跟丈夫吵架后,自觉乳房胀痛明显,不敢触碰。服用“乳癖消”后,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心烦口苦,失眠多梦
查体:双侧乳房外上及外下方有约1 cm~3 cm的结节2~3个,并有压痛,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两侧均未触及腋下淋巴结。
乳腺红外线扫描,彩超,X线钼靶摄片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并排除其他乳腺病
诊断:
1 中医诊断:乳癖(肝郁痰凝型)
2 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病
治疗方案:使用振腹法结合北按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及注意事项见上。
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改为隔日一次,第二个疗程结束后,疼痛完全消失,第三个疗程后,右侧乳房肿块完全消失,左侧肿块较之前形状明显变小,经检查为0.6cm。质地变软。停止治疗。随访3个月未复发。
5讨论
5.1乳癖病因病机分析
5.1.1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乳癖,首见于《中藏经》[4],因其“内结于隐僻,外不可见”,故名“癖”。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平素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燥恼怒,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瘀滞,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血瘀痰凝,即可形成乳房肿块。故《外科正宗》[5]日:“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垂作痛,聚于乳房 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指出其临床特点是肿块可随情志改变而变化。 宋《妇人大全良方》[6]曰“妇人久郁,乳内结核如杏,二月不消……。” 《疡医大全·乳痞门主》[7]说:”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若肝郁化火,耗损肝肾之阴,则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月水,故《圣济总录》[8]云:“冲任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若肝气郁结,痰湿阻滞,遇经前经期冲脉气血充盛,郁滞更甚,令乳络不畅,故本病多与月经周期有关。
5.1.2现代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当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过高,黄体孕激素过少,或者这两者分泌不协调,就可以引起乳房中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在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中,增生过度而复旧不全,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生。另外,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综合调控功能失常也是原因之一,精神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等对乳腺增生也具有一定影响。
5.2 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
目前,临床治疗乳癖仍以药物为主,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可接受性却一直影响着广大医学工作者。中医传统的按摩手法则是以整体观念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标本兼治,从多方面、多角度起到调整内分泌,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乳癖有较好的治疗。
5.2.1 基础手法的作用机理
乳房的神经由第2~6肋间神经侧支所支配,且多数病人在上背部都可以找到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故以掌揉背部膀胱经,点按肺俞、厥阴俞、心俞及阿是穴,可调理脏腑功能、疏通郁滞、解痉镇痛。肝俞、脾俞可疏肝健脾,行气化痰,以消乳中之痰核。施以擦法,以疏通气血,宽胸开结止痛。乳房胀痛明显的患者,可采用侧卧位,以免乳房受压。
按摩推揉胸上部及提拿、指擦胸大肌,可以改善乳房血液及淋巴的循环,使乳房局部组织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松则通,通则不痛”的目的。中府、屋翳位于乳上,辄筋、渊液位于乳旁,点按4穴可疏通乳房经气而活血。现代医学认为,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锁骨下淋巴结;因此通过上述手法以及点按锁骨下缘可有效地促进淋巴回流,使增生的乳腺组织得以吸收。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胸部联系极为密切。足三阴经从足部经小腿上行至胸腹。即:上病下治。可有效地疏通乳房之经脉。掌擦腋窝及侧胸部,可更好的促进淋巴回流。
5.2.2 振腹法的作用机理
振腹法则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一种方法。
震动对生物体能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生物体的敏感性不同,震动可分高 频、 中频、 低频三种, 人类仅对低频震动敏感,对高频震动不产生生物反应[9]。我们手法中的振法,恰恰在低频震动范围内。因此,古人创出了振法,并将其运用到临床。 据临床观察振腹按摩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均能产生良性影响。振腹时通常采用松振法。即即上肢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将腕痉挛释放出来的振法。振腹操作主要依靠神阙穴的独特作用,以培元气、畅气机、调开合为法则,借一点而至全身。
神阙为任脉要穴, 任脉循“神阙”,督脉贯脐中央,冲脉挟脐上行,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 一源而三歧, 同源而异流,皆交汇于脐。脐旁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通过。太冲脉与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而足阳明多气多血,与冲脉及乳房的气血输布则更为密切。《难经·二十七难》提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可见神阙穴可总督人体诸经百脉,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 为神气通行之门户,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枢纽。振腹按摩可激发经络之气, 升降气机, 调和百脉, 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平衡的功能。
振腹时,术者手的震动频率与患者卵巢等内部器官发生共振,能起到兴奋卵巢功能的作用,促进女性激素的正常分泌和排卵[10]。卵巢功能恢复正常,激素便可常分泌,有效地遏制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刺激。控制乳腺组织继续增生。各种症状迅速好转,最终使肿块消除,胀痛消失,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6结语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增加了振腹手法的试验组在乳癖肝郁痰凝型的综合疗效上,较对照组效果并不明显。但对缓解疼痛及消除疼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疼痛的解除,可使患者减轻心里负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愉快的心情对本病的治疗又有着很大帮助。由此看来,振腹法对于治疗乳癖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对其临床应用和作用机理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临床观察病人例数较少,故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病例观察例数,以使其更具说服力。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振腹可有效地调节和改善人体的各项机能 ,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到临床各个学科。
致 谢
在我大学五年的学习当中,得到了李春艳、桑林、汪伟、宋宇、杨磊、罗宏、艾民、孙晓峰、张智勇、朱立达、王亮华、李冬梅、史勇、刘颖等多位老师的帮助和教导。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我指导教师史勇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针对文章中的一些不妥之处给予了指正,使我的论文格式更加整齐,内容更加严谨。在此,我特别向多年来给予我鼓励和教导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1] 王孝莹,《乳腺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6
[2] 张琼,刘东岩,王岩红.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山东中医杂志, 2005,24(1):6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1月第一版. 201
[4] 李聪甫. 中藏经语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1月第一版.101
[5] 吴少祯. 《外科正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年7月第2次印刷. 121
[6]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89
[7]凌云鹏. 疡医大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700—701
[8]赵佶. 《圣济总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 181
[9] 付国兵,戴晓辉,国生,《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年第1期
[10]杜琳,杜玉堂.针灸结合按摩治疗乳腺增生病58 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2003,19(4):13.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6,921.875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