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三部推拿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胃脘痛24例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摘要】 目的:探讨三部推拿法配合温针灸对虚寒型、血瘀型胃脘痛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手法作用于腹部、背部、下肢部为主配合温针灸治疗虚寒、血瘀型胃脘痛能达到温补脾胃、活血化瘀、气血调和之功。结果:全部24例患者中,临床治愈9例,占37.5%;好转13例,占54.2%;总有效率91.7%。结论:三部推拿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血瘀型胃脘痛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胃脘痛 虚寒型 血瘀型 三部推拿 温针灸
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临床上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本人自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以来用推拿配合温针灸的方法主要治疗虚寒、血瘀型胃脘痛2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有止痛 快,疗效好,无副作用的优点,并乐于为患者接受。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9~40岁11例,41~49岁10例,50岁以上3例;病程1天~13年,1年以内者4例,1~5年17例,5年以上者3例。经检查排除肝胆胰等脏器病变及消化道出血。经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诊断明确者17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十二指肠球炎4例,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背部T1~T12节段有阳性反应点者2O例。
(二)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胃脘痛的诊断依据[1]
1.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4.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 辨证分型
1.虚寒型: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2.血瘀型: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二、治疗方法
(一) 操作手法
推法、摩法、拿法、揉法、点按法、弹拨法。
(二) 推拿治疗
1. 腹部操作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
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 首先用双手在腹部及胁肋部做轻柔的分推法3~5min,以放松腹部肌肉。随后用拇指点按法依次点按以上诸穴1~2min,以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宜。之后用摩法在腹部操作3~5min,以透热为度。最后用双手拿揉法拿捏腹部肌肉20~30次,使肌肉放松。实证力度宜加重,虚证宜轻柔和缓。
2. 背部操作
取穴:华佗夹脊(T7~T12)、脾俞、胃俞、阿是穴。
患者俯卧位,胸前垫一软枕,两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自然放松。首先用推、按、揉等手法使背部放松,随后从上至下按揉背部华佗夹脊及膀胱经穴。实证用弹拨法强刺激脾俞、胃俞、肝俞及阿是穴;虚证用轻柔点按以上各穴,以微酸痛为度,时间约3~5min。
3. 下肢部操作
取穴:梁丘、血海 、足三里、公孙
首先沿下肢脾胃经路线做掌揉法,反复施术3~5遍,随后用拇指点按以上诸穴1~2min。实证者用强刺激,虚证者宜轻柔和缓。
(三) 操作加减
1. 虚寒型:掌擦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穴使其发热,用拇指重点按揉内关,章门、公孙穴。
2.血瘀型:腹部施以掌揉法,并点按膈俞、期门、内关、三阴交穴。
(四)温针灸治疗
1. 取穴:
虚寒型:中脘、足三里、关元。
血瘀型:血海、三阴交。
2. 操作方法:用1-1.5寸毫针刺入上述穴位0.5-1寸,实证者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然后分别在针柄处缠以长约1寸的艾炷点燃,待艾炷燃尽后换炷,每穴用3~4炷,每日1次。
(五) 治疗时间及疗程
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25~35 min,10次为1个疗程。通常需要2~3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二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六) 注意事项
1.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或胃脘部肌紧张甚至僵板者,禁用手法治疗,以免加重出血。溃疡急性期局部亦不施手法。
2. 生活要有规律,饮食适度,忌烟酒、忌食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
3. 心情开朗,避免忧思或精神刺激,注意保暖。
三、疗效观察
(一) 疗效标准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胃脘痛的疗效标准
1.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3.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二) 治疗结果
24例患者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评定结果如下:临床治愈9例,占37.5%;好转13例,占54.2%;未愈2例,占8.3%;总有效率91.7%。
四、典型病例
李xx,男,36岁,教师。2009年9月11日初诊。
主诉:患者胃脘隐痛,嗳气吞酸3年。
现病史: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四肢不温,遇寒更甚,胸闷易惊,便时干时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检查:钡餐、胃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
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
治疗:按揉中脘,脾俞,胃俞6~7分钟,胃痛减轻,继之按脾胃虚寒治疗20分钟。最后配以温针灸,疼痛明显缓解,3次后胃痛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推拿24次,随访半年胃痛未再复发。
五、讨论
(一)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祖国医学认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
胃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脾之运化,肝之疏泻,胆之通降,肾阳之温煦,肾阴之滋养。上述脏腑发生病变时,常累及胃腑,出现比较复杂的临床变化。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并常出现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因虚致实者,如脾胃虚弱,湿郁化热,出现兼瘀、挟热等虚实错杂之证。病变脏腑关键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胆肾也与之相关。
虚寒型和血瘀型胃脘痛临床上较为常见。脾胃虚寒,多因素体阳虚,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此外,本证也可因过服寒凉药物,伤及脾胃之阳,而引起疼痛。如《证治汇补·心痛》曰:“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瘀血在胃脘痛的病机中既是一种病理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瘀血可以导致胃痛,既病之后又易产生瘀血。使病情不断进展,从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发生胃脘痛,邪碍气机,因瘀致痛的原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不外因感受风寒之邪,循经入胃,寒凝气滞;或外受之湿,湿从寒化,寒湿因脾,中阳被遏;或湿从热化,湿与热合,湿热交结,困阻气机;湿热久羁,炼液为痰,痰热内蕴;忧思劳倦,伤及脾胃,运化无能,湿从内生,困阻脾胃;津液运行受阻,津停为饮,饮聚成痰,痰饮内停,痰凝气滞;饮食不节,食积不化,郁久化热,壅塞胃腑;肝失疏泄,横犯脾胃,气滞中脘;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胃络瘀阻等病理因素均可形成寒、湿、食、痰、气、火、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均可阻碍中焦气机,导致枢机不利,气滞中脘,血行不畅,胃络痹阻,因瘀致痛。所以说瘀血贯穿于慢性胃痛病程的始终[2]。但无论病因病机如何,病变脏腑之多寡,其共同之处在于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这是胃痛的基本病机,即是中医所谓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二) 三部推拿法作用机理
三部推拿法是本人根据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所总结的方法,三部即腹部,背部,下肢部的简称。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此三部可达到温补脾胃、活血化瘀、气血调和,标本兼治的功效,使胃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腹部为胃、肝、胆等脏器的体表投影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以及任脉均在腹部走形。推、摩、拿腹部可以放松因疼痛而紧张的腹肌,温通腹部经络从而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取上、中、下三脘及气海,可改善胸腹胀满,食久不化,不思饮食等症状,具有温胃理中,补虚扶正,消除胃气上逆,止呕等功能;天枢穴的主要作用就是取其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之功;可治腹部胀痛、呕吐等症。使用点按法操作诸穴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背部的操作主要是取华佗夹脊的胸段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走形区域。因夹脊穴内连脏腑,背俞穴为脏腑经气流注之所。《灵枢·背俞》说:“五脏之俞,皆出于背……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说明点按背俞穴用于治疗脏腑病症有“应在中而痛解的效果。《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也说明按压背俞穴可以缓解寒气引起的内脏疼痛。背为阳、腹为阴、阴病引阳。故使用推、按、揉等手法操作背部可使脏腑经气通畅,脾胃功能恢复。弹拨法能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内脏疾病在背部都有反应点,故有压痛点或痛区者,点按背俞穴效果尤其显著[3-4]。
下肢部取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走形区域。脾经主气,胃经主血,两经互为表里,用掌揉法作用于脾胃二经,调和脾胃气血,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梁丘为足阳明经之郄穴,郄穴为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尤其是本经本腑的病变,阳经之郄穴主治本经之急性病痛,阴经郄穴主治本经之急性出血。梁丘穴为足阳明胃经之郄穴,主治胃部之急性病痛。足三里为胃经之下合穴,主治胃经之急症,同时又是胃经之原穴。梁丘配足三里,原郄结合,点按梁丘、足三里可有效地解除贲门、幽门、胃体之痉挛,使过强或过弱的胃张力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目的。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一络治两经,故点按公孙可调理脾胃、行气活血止痛。总之,祖国医学认为,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推拿可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正常,腹气畅通,使疼痛缓解或消失,即所谓“通则不痛”
现代医学认为,通过腹部按摩可以改善胃的血液循环,从而使胃粘膜病灶的充血,水肿得以减轻和消失,按摩后测定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从而提高了肌体的免疫机能。按摩时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胃部的平滑肌及感受器而使机体作出相应的反应,使胃的蠕动增强,促进了胃的消化和吸收,通过背部手法穴位的刺激,可引起相应的神经节段内脏的一系列变化,可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和增强胃的蠕动功能。按摩可使胃的消化腺分泌功能增强,因胃腺分泌的粘液附着于胃粘膜表面,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复,刺激背部的背腧穴和点足三里穴可促进胃酸的分泌,通过胃酸的增强起到杀菌的作用[5-6]。
(三) 温针灸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针刺具有补虚泻实、调和阴阳、调整脏腑气血等作用,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调整阴阳、行气活血等作用,而温针灸在操作方法上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在功效上也使二法的功效大大提高。中脘位于脐上四寸,约相当于幽门部,是胃经经气聚集之处。为胃之募穴;又是六腑之会穴,中焦之气会穴。温针灸此穴,补法可健胃补中;泻法可疗暖胃祛邪,温通腑气。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所入之合穴,土经之土穴。因“合治内府”(《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故足三里是治疗胃的腑病、经病、气化病以及与胃有关的脏腑器官疾病的常用穴。有补中气、健脾胃的作用。温针灸此穴可温补脾胃,温化寒凝。关元位于人体阴阳元气交关之处,能大补元阳,故一身脏腑之阳气虚衰均可从此穴论治。温针灸此穴可温脾阳,祛寒邪。血海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调血气,理血室,使血气归流,导血归海的功效,是脾经的重要穴位,温针灸此穴,可行血祛瘀。三阴交也属于足太阴脾经,是足三阴之会穴。本穴具有调畅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温针灸此穴可活血祛瘀,调畅全身血液运行[7-8]。上述诸穴辨证施治,可对虚寒型、血瘀型胃脘痛起到较好的疗效。
六、结语
三部推拿法配合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血瘀型胃脘痛,具有操作简便,实用安全,恢复迅速,疗效显著,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值得推广。致 谢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我的指导教师罗宏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针对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给予了指正,从而使我的整体思路更为清晰、透彻,文章结构更为整齐、严谨。特此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在这五年的大学生活中给予我谆谆教导的所有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6
[2]陈学武.慢性胃脘痛血瘀病机浅析.医学信息,2010,2(23):2
[3]何明义,李德珍.按摩背腧穴治疗胃脘痛268例.按摩与导引,2005,4(21):l9
[4]周从连.点穴按摩治疗急性胃痛.80例疗效观察按摩与导引,1998,1(78):10
[5]杨存根.按摩治疗胃脘痛临床体会.按摩与导引,2008,12(24):18
[6]王祥.腹部按摩的机理及技巧.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7):77~80
[7]侯捷.针刺梁丘、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脘痛3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2(18):2
[8]宋容安.针刺治疗胃脘痛4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5):13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7,312.500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