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软件名称:[B]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B]
软件类型:注塑模毕业设计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软件语言:简体中文
授权方式:共享版
软件大小:0 Bytes
官方主页:Home Page
更新时间:2018-01-05 13:25:36
软件简介:

 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

本文所選擇的研究材料是,漢代簡牘中除了工整規範隸書以外的所有草字材料。其中以漢代中後期簡牘為主,對漢簡草字的文字特點、書寫情況、釋文整理等作全面考察研究,尤其注意相關文字的考釋整理。通過本文研究整理,共發現和解決漢簡釋文中300多處錯誤,並且建立了最新的漢簡草字彙編。
本文共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緒論、專題研究和附錄,下編為漢簡草字彙編。上編共九章,其中第一章為緒論綜述,考察了本文研究問題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研究材料的界定、研究意義等。第二章,對本文研究的漢簡材料作了深入考察,包括相關的圖版公佈情況、圖版的清晰度問題。第三章對漢簡草書的草字簡的數量和內容性質、漢簡草字的整體特徵等相關問題作了概述補充。第四章考察漢簡草字的草化方法和書寫特點。第五章,探討了漢簡草字中的同形相混現象,並糾正了一些因為草寫同形相混產生的誤釋問題。第六章,以漢簡草字中的俗字誤寫現象為考察點,論述漢簡草字與俗字誤寫的關係,揭示了當前釋文中對原簡俗字、誤字的諸多整理錯誤。第七章主要是概括了漢簡草字中的合文、連寫等特殊書寫現象。第八章為漢簡草字的單個字形研究,包括漢簡草字中的特殊字形的溯源舉例,和一些誤釋未解的草字考釋舉例。第九章是本文對漢簡草字考釋方法的一點經驗和總結。附錄主要是在準備書寫上編過程中發現的一些零散問題,其中包括:各種漢簡草字釋文校注、出土漢簡調查表、《陸編》校勘表、本文釋字一覽表,和其他一些專題文章。全文第一、二、三章主要是緒論和概述。第四、五、六章,是對漢簡草字的構形、同形、形近、誤字等問題作深入研究。第七章是書寫現象的考察。第八章則深入到具體的文字考釋問題。最後一章是本文對釋文和考釋問題的思考和發微。
本文下編為漢簡草字彙編。彙編正文按照《說文》部首順序排列,分成十四卷,共收集漢簡草字將近三千個字頭,兩萬八千多個字形。彙編後附有存疑字、未釋字、合文、連寫字、符號表。

關鍵詞:
漢簡、草字、釋文考釋、草字彙編


Abstract
Reorganizaiton and Study on the Cusive Writing of han

The researching materials of this paper are the materials which concerned about the cursive writing except for the orderly and standard materials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 Han Dynasty. This paper observed and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s, writing situation,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annotation and whatnot, whi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bamboo scripts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This paper e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to making the textual explanations and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word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t discovered and solved about 400 mistakes of the study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 Han Dynasty, in addition, it established the latest corpu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This paper had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hiefly concerned abou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monographic study, the second part concentrated on the corpu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The first part contained 11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d the curr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decision of the researching materials and the researching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relevant materials of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published situation of the interrelated layouts, the clarity problems of the layouts, the amount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the content and the qual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 Han Dynasty. Chapter Three investigated the confusion of the homographic phenomena and corrected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confusion of the homographs. Chapter Four dealt with a plenty of the mistakes which were produc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some characters with similar forms. Chapter Five observed the ordinary patterns and some special situation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 Han Dynasty. Chapter Six revealed several mistakes of the original mistaken characters of the current annotations. The seventh chapter generalized the compound writing, the ligature and some special writing phenomena. Chapter Eight is the study of the single character patterns, which providing the examples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s and some instances about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Chapter Nine concerned about the collection of the bamboo slips and provided with the mistake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unknowing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ursive writing. Chapter Ten simply probed into the sorting situation of the existing bamboo scripts. It considered the existing annotations of the bamboo scripts had some serious mistakes, which needed to be reorganized further.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bout deciding the methods of 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not influence the fluency of the paper, some trivial, some particular problems and several diagrams which are referred in the paper are collected in the Appendix. The Appendix contained variously detailed collation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the list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published situation of the layouts, the emendation tables of The Corpus of Cursive Writing of Han Dynasty, the list of the annotations of this paper and some other feature articles.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hapter are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survey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 are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homographs, the characters with similar form, the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characters. Chapter Seven is the observation of the writing phenomenon. Chapter Eight and Nine made an exploration about the specific problems about 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The last two chapters are the considerat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annotation and 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corpus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 Han Dynasty. The main body of the corpu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14 segments is ranked on the basis of the order about the radicals of ShuoWen. The main body of the corpus totally collects almost 3000 prefixes,more than 28000 character patterns. The attachment of the corpus contains the controversial characters, the unexplained characters, the compound characters, the ligatures and symbol tables.
Key words: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 Cursive writing,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notation,the corpu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凡例說明與簡稱表
一、簡文符號
本文所引用各簡釋文儘量以最新釋文為底本,其中所用各種符號皆依所用底本原樣錄入。符號說明如下:
□,表示未釋字,一個未釋字一個“□”,只能見到半字釋文者,缺字部分也用“□”表示。“□”中有字者,表示圖版不清晰但可以據文義補釋出文字。
,表示原簡殘斷。
,表示封泥槽。
,表示簡端網格花紋。
,表示簡端塗黑。
[],原書寫者脫字,可據文義補充的字。
(),括注異體字或通假字。
(?),表示不確定釋文。
<>,訂正誤字。
{},表示衍文。
+,表示原簡綴合。
……,表示不能確定行數、字數。
二、引用圖片
簡號統一。漢簡的正面、背面各種材料釋錄方法不太統一,如武威醫簡用甲、乙表示,東牌樓簡用正、背表示等,尹灣簡用正、反表示,本文統一用A、B表示甲、乙,正、背,正、反面。如武威醫簡原簡標號作“84乙”,統一作“84B”。
引用字形圖片後附出處,按照圖像來源書目簡稱+簡號的形式標注。如(尹YM6D8B),表示該字形在《尹灣漢墓簡牘》中的YM6D8號簡背面。
字形後僅標注姓名者,如(趙孟頫),其中章草字形未特殊注明者,全部來源于《章草大典》。其他草字形皆來源于《草字編》。
漢碑皆用通用名,如“漢郃陽令曹全碑”,學界通常簡稱為“曹全碑”。漢碑字形皆見於《漢碑全集》。由於漢碑石花泐痕嚴重,爲了行文美觀方便,將漢碑字形由原來的黑底白字,轉換為白底黑字,並去除石花泐痕,縮小到適合行文大小。
涉及不清楚圖片,我們會參考不同版本,或者作出摹本,如果沒有特殊說明,兩個圖片同時並列者,前一個為原簡圖,後者為摹本。
文中涉及字形圖片非常多,連續編號既容易編輯錯誤,也不便讀者核對。所以,每支簡下的字形圖片,如果行文需要以字母代替,則僅代表當前所說簡中的圖片,不涉及前後簡中的字母。
三、引用簡文
爲了節省篇幅,本文所引用簡文只節選相關部分,並不是完整簡文。但引用的簡文標點、格式、釋錄情況,皆按照所依據釋文照錄。一般未作特殊說明,皆以最新釋文為來源底本。《集成》有釋文者,以《集成》釋文爲準。
釋文中相關文字的原簡字形,插入相應文字後,如:
孫卿食馬廩計 三日食二斗(居414·1A)
“”形即是“孫”字在原簡中的字形。簡文中所述的相關文字用下劃綫標注。涉及不同本釋文時,如簡號相同或有簡號對應表,引用時只標注簡號,不再特殊標明頁碼。
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列舉了很多我們發現的釋文問題。為了防止我們的錯誤判斷,凡是我們發現的問題,在引用相關簡文時都以“*”標明,以方便讀者批評指正。
四、本文所用圖書簡稱如下:
簡稱 原完整名
集成 《中國簡牘集成》
甲乙編 《居延漢簡甲乙編》
乙編(簡號前作“居乙”) 《居延漢簡甲乙編·乙編》
居乙附 《居延漢簡甲乙編·乙編附》
甲編(簡號前簡作“居甲”) 《居延漢簡甲編》
居甲附 《居延漢簡甲編·附》
居補 《居延漢簡補編》
新編 《居延漢簡新編》
考釋之部 《居延漢簡·考釋之部》
圖版之部 《居延漢簡·圖版之部》
合校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陸編 《漢代簡牘草字編》
陳典 《簡牘帛書字典》
敦 《敦煌漢簡》
甘肅本 《敦煌漢簡釋文》
東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
額 《額濟納漢簡》
校本 《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
居新 《居延新簡—甲渠侯官》
文物本 《居延新簡》
肩(行文中簡稱為“金關簡”) 《肩水金關漢簡》(壹)
尹 《尹灣漢墓簡牘》
武醫 《武威漢代醫簡》
樓 《樓蘭漢文書簡紙集成》
銀·壹 《銀雀山漢簡》[壹]
銀·貳 《銀雀山漢簡》[貳]
孔 《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
皇象 三國皇象本《急就章》
宋克 宋克《急就章》
任攀文 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及相關問題
說文 說文解字
段注 說文解字注

目 錄
上編 專題研究
內容提要 I
Abstract III
凡例說明與簡稱表 I
目 錄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漢簡草書與書法研究 1
一、草書的定義與劃分 2
二、草書產生時間 2
三、草書來源問題 4
四、漢簡草書與草書演變研究 6
五、草書結構和特徵研究 8
六、漢簡草書與章草 9
七、其他 12
八、小結 14
第二節 漢簡草書與文字考釋相關研究綜述 15
一、與公佈圖版相應的通釋整理 15
二、釋文校補 16
三、通論與專論 21
四、小結 23
第三節 漢簡草字相關的工具書、字編、字表綜述 24
一、相關字編、字表等工具書概述 24
二、小結 32
第四節 本文的研究範圍、概念、意義與具體工作 33
一、材料範圍和相關概念界定 33
二、研究意義和具體的工作 34
第二章 漢簡圖版公佈情況調查 39
一、甘肅、內蒙地區出土漢簡情況與圖版調查 41
二、湖南省出土漢簡情況與圖版調查 46
三、湖北省出土漢簡情況與圖版調查 47
四、江蘇省出土漢簡情況與圖版調查 49
五、新疆出土漢簡情況與圖版調查 50
六、其他地區出土漢簡情況與圖版著錄調查 52
第三章 漢簡草字概述 55
第一節 漢簡草字概況與傳世書體的相關問題 55
一、漢簡草字的基本概況 55
二、漢簡草字與傳世書體 56
第二節 漢簡草字簡的數量、內容、性質和整體特徵 60
一、草字簡數量問題 60
二、漢簡草字的內容和實際應用情況 63
三、草字簡的性質 67
四、漢簡草字的整體特徵 69
第四章 漢簡草字的草法與草化特點 75
第一節漢簡草字的草化方法 75
一、相關研究概述和存在的問題 75
二、漢簡草字的演變過程舉例與草法歸納 77
第二節 漢簡草字的草化特點 88
第五章 漢簡草字中的同形與形近相混現象 92
第一節 漢簡草字中的同形不別現象 93
一:束、來草字同形不別 93
二:朱、未草字同形不別 95
三:男、功草字同形不別 95
四:甘、曰草字同形不別 96
五:告、吉草字同形不別 97
六:史、丈草字同形不別 97
七:卮、危草字同形不別 98
八:欽、錢草字同形不別 98
九:叚、段草字同形不別 99
十:牽、辜草字同形不別 99
十一:出、土草字同形不別 100
十二:乃、弓草字同形不別 100
十三:色、包草字同形不別 101
十四:草、革草字同形不別 130
十五:旁、虜草字同形不別 101
十六:矣、吳草字同形不別 103
十七:累、界草字同形不別 103
十八:舒、郵草字同形不別 104
十九:人、入草字同形不別 101
二十:⺮、艹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5
二十一:台、呂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7
二十二:予、邑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7
二十三:朿、來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8
二十四:彖、彔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8
二十五:魚、角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9
二十六:主、生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9
二十七:交、文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10
二十八:殳、攵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05
二十九:牛、木、扌在偏旁中同形不別 110
第二節 漢簡草字中的形近相混現象 113
一:劾、功相混 113
二:色、邑相混 113
三:色、也相混 114
四:傳、傅相混 114
五:望、堅相混 115
六:尺、己相混 116
七:佐、伏相混 116
八:左、大相混 117
九:縣、孫相混 117
十:自、白相混 118
十一:桼、來相混 118
十二:正、匹、甚相混 119
十三:受、使相混 120
十四:吏、史相混 120
十五:日、四相混 121
十六:計、斗相混 122
十七:力、少、九相混 123
十八:之、六相混 123
十九:酉、百相混 124
二十:卿、叩相混 125
二十一:監、臨相混 126
二十二:等、寸相混 126
二十三:槁、橋相混 127
二十四:具、與相混 128
二十五:郭、鄣相混 129
二十六:戍、戎相混 129
第三節 同形草字的區別特徵 132
一、筆劃有無的區別 132
二、特殊筆劃區別 135
三、加筆劃區別 141
第四節 形近草字辨析舉例 146
一:前、萬辨析 146
二:茅、第辨析 147
三:寬、憲辨析 148
四:官、向辨析 149
五:事、亭辨析 150
六、歸、隨辨析 150
七:告、赤辨析 152
八:延、征辨析 152
九:念、舍辨析 153
十:天、與辨析 154
十一:正、五辨析 155
十二:甚、皆、曹辨析 156
十三:曰、日辨析 157
十四:房、所辨析 157
十五:等、尊辨析 159
十六:還、遠辨析 161
十七:頃、願相混 162
十八:發、愛辨析 163
十九:主、生辨析 164
二十:堠、辨析 165
二十一:家、眾辨析 166
二十二:召、名辨析 167
二十三:宏、客辨析 167
二十四:辤、拜辨析 168
二十五:介、不辨析 169
二十六:責、夾辨析 170
二十七:耳、氏辨析 171
二十八:己、乙辨析 172
二十九:宜、宣辨析 173
第六章 漢簡草字與俗字誤寫 176
第一節 漢簡草字與俗字 176
一、漢簡草字與俗字的關係 176
二、漢簡草字與後世俗字的關係 178
三、漢簡草字中的俗字釋讀問題 180
第二節 漢簡草字與誤寫 183
一、漢簡草字中的誤寫類型舉例 183
二、誤寫與漢簡釋讀整理的相關問題 191
第七章 漢簡中的特殊書寫現象 195
第一節 合文與連寫 196
一、合文與類似合文的組合寫法 196
二、連寫 198
三、連寫與合文的關係 202
四、合文連寫給釋文整理帶來的問題 204
第二節 其他特殊書寫現象 206
一、書寫符號化 206
二、末筆拉長的書寫現象 208
三、漢簡中的“狂草” 210
四、避複現象 212
五、特殊的人名寫法 212
第八章 漢簡草字特殊形體探源與字詞考釋舉例 215
第一節 漢簡草字特殊形體探源述例 215
第二節 漢簡草字考釋舉例 227
一、釋漢簡中的“邵” 227
二、利用草字釋漢簡中的“脊” 230
三、釋漢簡中所謂的“芷” 233
四、釋居延新簡中的“罝” 234
五、釋漢簡中的“捶” 235
六、釋敦煌漢簡中所謂的“孚” 237
第九章 漢簡草字的考釋方法 240
一、熟悉傳世草書字形 240
二、通曉古文字,尤其是秦簡文字和小篆字形 244
三、熟知漢簡異體俗字寫法 245
四、掌握充分的字形材料,對比辨析細微特徵 245
五、辭例推求互證 251
六、熟悉漢簡的書寫特點 252
附录 255
附錄一:漢簡草字釋文校注 255
一、《居延漢簡甲乙編》草字校注 255
二、《居延漢簡補編》草字校注 310
三、《居延新簡—甲渠侯官》草字校注 315
四、《肩水金關漢簡》(壹)草字校注 332
五、《敦煌漢簡》草字校注 346
六、《額濟納漢簡》草字校注 367
七、《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草字校注 372
八、《尹灣漢墓簡牘》草字校注 381
九、《武威醫簡》草字校注 391
十、安徽天長19號西漢墓出土簡牘草字校注 395
附錄二:漢簡釋文錄寫問題芻議 398
一、文字誤錄 398
二、錄寫文字未能真實記錄原簡信息 399
三、據文義和通行寫法改字 401
四、釋文錯亂,脫衍字嚴重 404
五、編號混亂問題 404
六、缺少對新成果的吸收 405
附錄三:俗字演變與探源舉例 407
附錄四:漢簡釋文中音形相近字的整理問題 413
一、簿、薄相混 413
二、第、弟相混 414
三、母、毋相混 414
四、董、童相混 415
五、韓、幹相混 417
六、梁、粱相混 418
七、齊、齋相混 419
附錄五:說漢簡中的符号 421
附錄六:漢簡綴合三例和一支特殊紀年簡考釋 429
附錄七:出土漢簡調查表 433
附錄八:《陸編》校勘表 447
附錄九:本文釋字一覽表 458
參考書目 485
作者讀博期間發表論文 519

下編 漢代簡牘草字彙編
說明 I
彙編正表 1
合文、連寫、符號表 633
存疑未釋字表 639
筆劃檢字表 665
合文、連寫首字筆劃檢索表 686


第一章 緒論
漢簡材料對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漢簡草書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屬於文字學與書法學交叉範疇。從現在漢簡研究學術成果看,歷史文化角度的研究成果,要比文字學和書法學角度的研究成果多很多,書法學角度研究要比文字學角度研究多很多。而且,文字學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對結集材料的整理和校勘上,缺少對漢簡文字整體變化規律和現象的深入研究。總體來說,漢簡在文字學方面的系統研究相對薄弱。
鑒於漢簡草書在文字學和書法學上交叉研究的特殊情況,想要明晰當前漢簡草書研究狀況,有必要從兩個方面分別綜述:一是漢簡草書與書法學相關研究,二是漢簡草書與文字考釋相關研究。漢簡草書與書法學相關研究綜述,主要是爲了能清楚當前漢簡草書的定義界線、產生時間、來源、演變、特徵等基本情況,以便於我們在研究中能準確把握漢簡草書的範圍。漢簡草書與文字考釋相關研究綜述,是爲了能明確當前學界在漢簡文字考釋上解決了哪些問題,取得了哪些成果,哪些方面研究不足,並對已有成果略作述評,以便于清楚當前學界研究的薄弱點,確立研究方向和研究問題。
第一節 漢簡草書與書法研究
時至今日,出土的漢簡數量已過十萬枚之多,這些漢代墨跡的出土,無疑是相當難得的重要書法研究材料。所以自漢簡出土,就引起了書法研究者的極大重視,湧現出非常多的研究成果。
在草書研究方面,利用漢簡中大量的草書簡,解決了以往書法史中很多含混不清的問題。但也出現很多認識上的分歧,特別是在草書的產生時間、來源和書體演變上都出現了不同的說法。由於漢簡草書是研究早期草書最重要的材料,所以很多關於草書研究的文章,皆或多或少帶有漢簡草書的內容,爲了避免材料過多產生的混亂不清,我們按照文章的主要內容分類概述。需要事先說明的是,很多文章不單單是討論一個問題,而且很多問題也存在交叉內容,所以在概述相關文章時,儘量概述文章主要內容和突出問題。至於一些內容重複或者並無新意的文章則簡略帶過。
一、草書的定義與劃分
在傳世文獻中草書的定義大都比較零散簡略。啟功從書寫的不同情況考慮,重新定義草書,認為:“在字體方面,‘草書’又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狹義的,即作為一種專門字體名稱的草書,則是在漢代才形成的。”[ 啟功《關於古代字體的一些問題》,《文物》1962年第6期。又見《古代字體論稿》,《啟功全集》第二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65頁。]這個定義既考慮到漢字縱向發展的階段性變化,也考慮到了同時代橫向聯繫,成為學界最認可的定義。陳夢家《漢簡綴述》稱漢簡草書是:“即解散了形體更為省易較為潦草的字體。”[ 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2008年7月,310頁。]其實就是啟功所說的廣義草書。後來有文章對啟功的定義提出了不同意見,但多失之偏頗。比如《草書的廣狹二義與草書分類說略》[ 許偉東《草書的廣狹二義與草書分類說略》,《書法之友》,1995年第4期。],就提出了草書廣狹二義劃分中產生的問題,認為一幅作品中常常是諸體相雜,所以劃分類別時需要區分對待,但是文章所舉出的,按來源、章法、特徵、字數量等分法,並沒有解決實質問題,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李永忠《草書劃分私議》[ 李永忠《草書劃分私議》,《首都師範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也提出了不同的劃分方法。該文分析了已見的草書劃分方式的得失後,介入新的草書概念“古草”(章草和一般的漢代草書的總稱),將草書劃分為“古草”和今草,以此明確展示草書整體的構成情況。這種方法注意字體的縱向發展,但較多注意草書發展的古今區別,而較少關注文字的橫向聯繫。本文對草書的定義與劃分採用啟功和陳夢家的觀點,在選擇材料上我們採取廣義草書定義。
二、草書產生時間
草書的產生時間究竟起於何時,有多種說法。1941年,劉延濤在《草書月刊》第一期第一卷的《中國文字之演進—篆—隸—草》中,將傳世文獻中草書產生的各種說法梳理成文,共總結出五種說法:1宋張栻之草書與文字俱來說;2張懷瓘草書起於晚周屈原說;3趙壹草書起於秦末說;4許慎草書起於漢初說;5草書起於史遊《急就章》說。這五種說法基本成為後世相關研究中反復申述和主要討論點。劉延濤對各種說法作了評判,認為西漢時草書還沒有完整的組織形式,整個漢代也不應該是草書的創始時代。劉延濤發表此文時大量西陲漢簡已經面世,而此文章仍用傳世文獻為證,未充分使用出土材料,觀點偏頗,不免有些遺憾。與此相比,早在1930年,沙孟海《隸草書的淵源及其變化》[ 沙孟海《隸草書的淵源及其變化》,《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6月,75頁。又見於《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二集125-128期。,1930年11月。]一文,則充分顯示出二重證據法應用在書法研究中的精彩表現。
沙文先對整個中國文字的分體作了概說,按照傳世文獻整理出籀書、篆書、隸書、草書(即章草)、今隸(即真書)、行書、今草七個主要書體。然後對文獻中記載的書體排列順序、來源作了討論,發現隸書、草書的演變順序存在問題。然後利用《流沙墜簡》的材料,選取出有年號、書體風格有代表性的簡,並按照字體分類。根據分類材料得出結論,認為:隸法在戰國時已有了,至遲在前漢宣帝時已成熟。草法在前漢宣帝時已有了,至遲在前漢末後漢初已成熟。今隸在前漢宣帝時也萌芽了,至遲在後漢順帝時已成熟。今草成熟期,約在後漢中葉。[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文集》,86頁。]雖然這個結論存在一些問題,但不能不說極有開創之功,很多後世研究結論與沙文結論相差並不大。如唐蘭《中國文字學》認為“草書的成熟,至晚也在西漢末,東漢初”[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7月,138頁。],還有裘錫圭認為“草書正式形成為一種字體,大概在西漢中期偏後”,“至遲不會晚于元、成之際,很可能在宣、元時代就已經形成了”。[ 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第1期。]唐、裘二人研究結論與沙孟海結論基本不差多少。沙文在討論隸草的來源時,並沒有如傳世書論那樣,簡單的確定源於哪種書體,而是通過對出土書跡分析,來說明書體的來源不只是單一書體簡單的直線演變。並且按照時間將文字形體排成演變譜系,來觀察文字演變的分合情況。這種方法,在後來的碩博論文中常常見到,例如張恒奎《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 張恒奎《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12月。]和尋鵬《章草書形體演變研究》[ 尋鵬《章草書形體演變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就是利用這種研


[url=http://www.biye114.com/html/1277.html][B]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B][/url]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40.625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