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扇形透刺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28例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也称“口僻”“口眼㖞斜”。《灵枢·经筋》[1]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本病发病突然,可发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一年来,笔者采用扇形透刺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结合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兼症的对症分期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8例,均根据典型病史、查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并经体查确诊,排除腮腺炎、中枢性面瘫等病症。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在26~65岁之间,平均32.5岁;20岁以下者3例,20~30岁者9例,31~40岁者12例,40岁以上者4例;病程2天至3个月不等,平均17.4天。急性期13例,缓解期11例,恢复期2例,后遗症期1例;鼓索神经节段面瘫18例,镫骨神经节段面瘫6例,膝状神经节段面瘫3例,运动神经核段面瘫1例。

二、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分期

(一)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1. 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制定)

1)起病突然。

2)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又可分为:

     茎乳孔及以下病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蹙额闭目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露齿或哭笑时明显鼓腮或吹口哨不能。

   面神经管内鼓索支、镫骨肌支之间 除面瘫外有舌前2/3 味觉减退或消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

   面神经管内镫骨肌支、膝状神经节之间除以上症状外还有听觉过敏。

   膝状神经节除面瘫、舌前2/ 3 味觉丧失、涎腺分泌障碍及听觉过敏外出现泪腺分泌减少或缺失。还可在鼓膜、外耳道、耳后等处出现带状疱疹

2. 鉴别诊断:(根据《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3]2003年版有关周围性面瘫制定)

1)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除面瘫症状外,多伴有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头部CT片可发现病灶区。

2)腮腺炎或腮腺肿瘤等也可累及面神经出现面瘫,但同时有腮腺肿大的表现。

3)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指核以上部位的损害)的特点是:上组面肌不受影响(因双侧支配),仅有下组面肌麻痹,且无面肌萎缩。此为对侧锥体束损害引起,常见脑血管疾病、脑炎、脑瘤及脑外伤等。

(二)临床分型:

(根据《脑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4]2000年版中有关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型制定)

1. 运动神经核段面瘫:此类病人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不能吹口哨,角膜反射消失(因面神经核损伤);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障碍(因上泌涎核受损);由于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与外展神经核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常引起同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出现展神经损害症状。

2. 膝状神经节段面瘫:此类病人表现为除一般面瘫症状外,尚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部感觉减退,舌前2/3味觉丧失(因膝状神经节受损);泪腺分泌减少,无汗,口干等(因岩大神经受损)。

3. 镫骨神经节段面瘫:此类病人表现为除一般临床症状外,还有耳中闭塞感或鸣响,听觉过敏(因镫骨神经受损);外耳道或鼓膜带状疱疹(Hunt氏面瘫)。

4. 鼓索神经节段面瘫:此类患者表现为除一般面瘫症状外,还有舌前2/3味觉减退,下颌下腺、舌下腺分泌障碍(因鼓索神经受损)。

(三)临床分期:

1. 急性期:7天以内。

2. 稳定期:7~15天以内。

3. 恢复期:15天~2个月。

4. 后遗症期:3个月以上。

(四)纳入病例: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本病的临床检查标准者,具有典型症状、体征,神经科查体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病例观察对象。

三、治疗

(一)针灸治疗:

1. 中医治则:疏通面部经气,调和气血[5]

2. 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和循经远取为主。

1)取穴:印堂、睛明、阳白、鱼腰、太阳、下关、颧、地仓、迎香,听会、大迎、攒竹、角孙、颊车等。

2)针具的选择:2寸~3.5寸28号不锈钢针。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度且针身长便于透刺。

3)扇形透刺法治疗:扇形透刺法治疗面瘫,患者取仰卧位,面部取穴,每穴刺入三或四针,呈扇形沿皮肤分别向其他穴位透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肤刺入。印堂三针分别向鼻正中、睛明、鱼腰透刺,阳白向攒竹、鱼腰、丝竹空透刺,太阳穴向角孙、下关、颧透刺,颊车向迎香、地仓、听会、大迎透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针感较差的患者,可对其施捻转、震颤等辅助手法。对于急性期患者手法宜轻,留针时间宜短。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满3个疗程后可作临床疗效观察。

4)循经远取穴位治疗:

① 上肢取穴治疗:患者取仰卧或坐位,针刺两侧合谷、二间,疏通阳明经气,

② 下肢取穴治疗:患者坐稳,腘部垫好枕头。取两侧足三里和上巨虚。同时针向上斜刺。

(二)对症分期治疗:

1. 对症治疗:在用扇形透刺法治疗的同时,可以结合如下兼症的对症取穴治疗:人中沟歪斜者,加人中;口歪斜者,加承浆;耳根痛者,配翳风、牵正穴;兼头颈不适者,加风池;头晕头痛者,加百会、太冲;迎风流泪者,加睛明、头临泣;下眼睑拘急或弛缓者,加四白;口角流涎者,加夹承浆;口干舌麻、味觉消失者,加廉泉、金津、玉液。

2. 急性期治疗:

① 灸法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应用扇形透刺法的同时,因寒致病者可加灸疗。多用医用艾条温和灸太阳、下关各3分钟。

② 西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选择如下药物。面神经管内水肿者可选用强的松龙(氢化泼尼松)[5]静滴,1次10~15mg,溶于5%~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应用7~10天需逐渐减量;病毒感染者可选用阿昔洛韦片,口服,每次2片,每3小时1次,每天5次,连服5~7日或双黄连注射液,600mg/天,7~10天为1个疗程,每日1次静点;神经营养药物:口服维生素B1,每日3次,每次10mg和甲钴胺片,每日3次,每次500μg

3. 稳定期梅花针治疗:稳定期在扇形透刺法采用较强刺激手法的基础上,可用梅花针叩刺患处,以轻叩为主,一般叩刺1~2次。

4. 恢复期治疗:此期在应用扇形透刺法的同时,可嘱患者做闭眼、吹口哨、皱额等动作,并配合嚼口香糖,以加强功能恢复。

四、治疗结果

(一)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4年制)[2] 和《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7]制定

1. 治愈:症状消失,外观正常,检查无异常表现。

2.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皱眉或鼓腮稍差或有不适者。

3. 有效:症状稍有减轻,外观稍有改变者。

4.无效:症状无改变,功能有障碍者。

(二)治疗结果:

    1.临床分期与治疗结果

临床分期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急性期

13

10

2

1

0

稳定期

11

7

3

1

0

恢复期

3

2

0

1

0

后遗症期

1

0

0

0

1

 2.损伤平面与治疗结果:

定位诊断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鼓索神经节段

18

15

3

0

0

镫骨神经节段

6

4

1

1

0

膝状神经节段

3

0

1

2

0

运动神经核段

1

0

0

0

1

五、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34岁,工人;2006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左侧面颊沉紧不适,口角向右歪斜,左眼不能闭合1周。

病史:一周前因夜间开窗入睡而受凉,清晨漱口洗面时,自觉水从口外漏,发现左侧面颊不适,左眼不能闭合,鼓腮漏气,口角向右侧偏斜,咀嚼不利,流涎过多。曾自行在家中服用抗生素类药物,症状未见减轻。

既往史:无过敏史,传染病及其他严重疾病。

体检:左侧面部肌肉轻度肿胀,额纹消失,左眼闭和不全,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下垂,歪斜向右侧。左侧闭目、皱眉、鼓腮均明显障碍。

诊断:左侧鼓索神经节段周围性面瘫(稳定期)。

治疗方案:给与扇形透刺法治疗

(一)稳定期治疗:扇形透刺法治疗15天,针刺刺激量逐渐加重,留针时间逐渐延长至30分钟/次;针刺前,配合梅花针轻叩左侧面部,各部位两次。

(二)恢复期治疗:扇形透刺法治疗11天,刺激量逐渐减轻,且嘱患者做面肌功能恢复性训练。

共治疗26天,症状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痊愈出院。

六、讨论

(一)现代医学认为

面神经起自脑桥的面神经核,自延髓脑桥之间的沟外侧出脑,与前庭蜗神经同行,经内耳门进入内耳道,自内耳道底穿骨壁进入颞骨的面神经管内。途经鼓室内侧壁后上方。呈弓形向下出茎乳孔。在面神经管起始处有庞大的膝状神经节,在管内有发出鼓索及岩大神经两个重要分支。鼓索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人鼓室,然后穿岩鼓裂出鼓室,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并入舌神经。鼓索含有二种纤维: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进入下颌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个小分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丛发分支从腮腺前缘呈辐射状分布,支配面肌。分支中重要的有如下三支: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颧支至眼轮匝肌及颧肌颊支至颊肌、口轮匝肌及其它四周围肌[8]周围性面瘫的轻重与面神经受损的部位、受压迫的程度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病人中60%为病毒感染,即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后疼痛,13后出现面瘫;其次为其他感染性病变,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及颞骨化脓性炎症等;再次为寒冷因素,例如休息时受凉或来淋雨;还有免疫因素、缺血因素及血管压迫因素等。病理变化为早期面神经水肿及髓鞘-轴突变性,或是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导致水肿缺血。针灸对于本病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针法刺激,直接扩张小动脉,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血管扩张,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修复病理损伤,使受损的神经段功能改善,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

(二)祖国医学认为

祖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很早,在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地记载。后的历代名家对面瘫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都作了众多论述中医认为,本病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初为实,久为虚。认为本病由于络脉过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至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9]

循经取穴是经络辩证的应用。周围性面瘫从病位上看与多条经脉有关,如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等。《灵枢·经筋》[1]论及面瘫:“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眥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又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疏通则面部荣润,表情自如,且面部为手足少阳经经脉循行交汇之处,因此,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是取面部的阳明经穴为主,少阳经穴为辅,采取局部进取和循经远取结合的方法。根据周围性面瘫的病变特点结合经脉循行路线,取足阳明胃经的下关、地仓、颊车、大迎,足少阳胆经的阳白、听会,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攒竹,经外奇穴的太阳、印堂、鱼腰,诸穴共奏疏通面部经脉。

(三)体会

针灸治疗本病为目前临床上治疗面瘫的主要手段之一,运用范围十分广泛,有提高恢复率和缩短疗程的作用。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用扇形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其特点是进针点少,一针多穴,扩大刺激量,可疏通少阳、阳明经脉,提高面部神经的兴奋性,对头面部丰富而表浅的神经血管有较好的刺激作用增加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营养代谢,增强肌纤维收缩,调整肌张力,从而使局部炎症、水肿得以消退和吸收,重建面部表情肌的功能,加速恢复面部肌肉、神经功能。但应注意,对急性期患者针刺手法一般均用较轻刺激,以轻缓为宜,不可追求速效和超限的刺激,否则会影响面瘫的恢复。在恢复期可以增加针刺的强度和留针时间。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笔者根据临床治疗结果总结其疗效为鼓索神经段面瘫>镫骨神经段面瘫>膝状神经节面瘫>运动神经核段面瘫。损伤平面越高,损害程度越重,疗效越差。反之,损伤平面越底,损害程度越轻,疗效越好。

针灸治疗此病的疗效与患者的发病原因、病程、体质、兼病兼证、针灸选穴配伍、刺灸手法、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等多方面有密切关系。应严密、科学,尽量减少或避免其他因素对针刺疗效的影响。对面神经管内及以上部位压迫损伤的情况,要考虑到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及内在病理因素等方面的情况。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者,可使用激素减轻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有病毒感染者应用抗病毒药物。

    针灸治疗本病,应根据病人所处时期及病情轻重程度不同采用的针刺方法与手法也不一样,做到因时制宜,因人施针。关于在急性期有部分学者认为不能采用针灸治疗,担心此时针刺治疗会使病情加重,对本病恢复不利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绝大多数患者到临床诊治时已错过了前趋期(发生面瘫症状之前),这时只要诊断明确就可采用针刺治疗,不必等到稳定期或恢复期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对于部分医生和病人担心的上述情况,可在临床针刺治疗时通常采用少针浅刺及远部取穴。对于病情特别严重,身体状况较差的高龄及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的患者,在针灸治疗时,可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以提高疗效。总之,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越早疗效越佳。

在本病治疗期间,笔者建议局部要避免受寒风吹,必要时可带口罩防护,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易于侵入,可点眼药水防止感染。日常,防止精神经过度紧张,忌食辛辣。

 

 

 

 

 

 

 

 

 

 

 

 

 

 

 

 

 

 

 

 

 

 

 

 

 

 

 

 

 

 

 

   

 

 

在我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始终得到了各位老师:李春艳老师、桑林老师、汪伟老师、宋宇老师、杨磊老师、罗宏老师、艾民老师、孙晓峰老师、张智勇老师、朱立达老师、王亮华老师、李冬梅老师、李凭老师等的悉心关怀和指导。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过程中,得到了邢凯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针对文章中的很多不当之处给予了指教。老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师恩难忘。借此机会,我特别向多年来给予我鼓励和教导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我的家人在我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给与我的关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谢华. 黄帝内经插图珍藏本.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年5月第1版. 253-25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201

3]朱文峰,何清湖. 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99

4]李守杜,郭春杰. 脑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2~68

5]金伯华. 金氏针灸临床精粹.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48

6]高金立,高维宾. 针灸六绝.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149-152

7]吴少祯,吴敏. 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700—701

8]柏树令,系统解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275-280

9] 陈德成,王庆文.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164-1685

 

 

 

 

 

 

 

 

 

 

 

 

 

 

 

 

 

 

   

 

 

1 药品名:甲钴胺

【适应证】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通过甲基转换反应可促进核酸-蛋白-脂质代谢,修复被损害的神经组织。周围神经障碍,如糖尿病神经障碍、多发性神经炎。因缺乏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705

【生产单位】山东海山药业有限公司

【产品类别】化学药品

2 药品名:地塞米松

【适应证】与其他糖皮质激素相同。由于本品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比强的松和强的松龙更强,而理盐作用较弱,作用亦较持久,其磷酸钠盐可静脉注射和点滴,故常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如严重的休克、过敏、脑水肿等。

3药品名:双黄连注射液

【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等作用。
【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80100
【产品名称】双黄连滴注液
【生产单位】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类别】中药
【规格】每瓶装300ml(含黄芩苷450mg)
【剂型】注射剂
【原批准文号】(98)卫药准字Z-154号

4药品名:阿昔洛韦片

适应症治疗皮肤及粘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包括初发及复发性外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脑炎;免疫缺陷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也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注意事项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肾功能异常者、儿童和孕妇慎用本品呈碱性,避免与其他药物合用静脉注射时慎防本品外溢等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3591
【产品名称】阿昔洛韦
【生产单位】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产品类别】化学药品
【规格】原料药
【剂型】原料药
【原批准文号】粤卫药准字(1994)第001084号

5 药品名:维生素B1

【适应证】出现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均受影响的多发性神经炎。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214

【生产单位】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

【产品类别】化学药品

6药品名:氢化泼尼松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3180
【产品名称】氢化泼尼松注射液
【生产单位】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产品类别】化学药品
【规格】2ml:10mg
【剂型】注射剂

【原批准文号】陕卫药准字(1983)第000807号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828.125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