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下载定做交易过程截图支付宝在线支付
当前位置:完美毕业网毕业论文医学论文

捏脊辅助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24例临床观察

论文代写发表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212181988
一键分享拿折扣:

 [摘要] 目的:观察捏脊配合北京按摩医院制定的常规推拿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的治疗效果,并对捏脊法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临床采用随机分配、对照治疗的方法,对确诊是脾胃气虚型厌食的48例小儿进行观察治疗,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24例。实验组:采用捏脊配合北京按摩医院制定的常规推拿疗法对24例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北京按摩医院制定的常规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以捏脊配合的常规推拿疗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厌食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2%,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捏脊疗法能加强常规疗法的作用,并且补充常规疗法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本病的疗效。
[关键词] 捏脊 辅助治疗 脾胃气虚 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欲饮食,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临床以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是儿科常见病之一[1]。各年龄段儿童皆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患儿一般除厌食外,其他情况较好。若长期不愈造成营养缺乏,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发展成疳症。因此,本病的治疗日益被儿科医生关注。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进食问题,厌食、拒食的发生率约12%-34%,城市儿童发病率尤高,被认为是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2]。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轻父母喂养不当,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脾胃气虚型者居多。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是一种既简单、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又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9年8月以来,运用捏脊法配合北京按摩医院制定的常规推拿方法治疗了24例此病的患儿,疗效较好,现总结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48例患儿均为北京按摩医院门诊病人,确诊是脾胃气虚型厌食,并能接受推拿治疗及相关检查。其中男25例、女23例、1-3岁者26例、4-6岁者22例,病程长者1年短者3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且筛选合格。将以上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比较
组别 例数 1~3岁 4~6岁
治疗组 24 14 10
对照组 24 12 12
统计学处理结果(x2=0.34,p>0.05),两组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病程比较
组别 例数 1~6月 7~12月
治疗组 24 13 11
对照组 24 10 14
统计学处理结果(x2=0.75,p>0.05),两组在病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拟定[3]:
1.2.1 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1.2.2 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
1.2.3 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1.3 临床表现:
脾胃气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1.4 病例纳入标准
1.4.1 年龄1-6岁的小儿。
1.4.2 符合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诊断标准且无其他疾病者。
1.4.3 能接受推拿治疗方法并能参加临床研究的患儿。
1.4.4 实验过程中没有接受本课题以外的其他疗法。
1.4.5 患儿没有参加其他临床研究。
1.5 病例排除标准
1.5.1 年龄1岁以下,6岁以上。
1.5.2 患有其他急慢性疾病,如胃肠道寄生虫症、泄泻、呕吐、疳症等。
1.5.3 不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者。
1.5.4 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患、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急性热性病以及背部四肢和腹部患有皮肤病或其他不适合做本法者。
1.5.5 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2治疗与评定
2.1 治疗目的
增进食欲,食量增加。
2.2 治疗方法
2.2.1 实验组(治疗组)采用捏脊配合《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上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4]):
2.2.1.1 治疗原则:
开胃运脾,健脾益气。
2.2.1.2 处方:
捏脊、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腹、摩中脘、揉足三里,运内八卦、推三关、摩脐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四个疗程。用滑石粉做介质。
2.2.1.3 操作方法:
①补脾经:患儿 坐于或仰卧于治疗床上,医者握住患儿左手,将患儿左手拇指屈曲,循拇指挠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约500次。
②运内八卦:体位同上,医者握住患儿左手,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约做300次。
③推三关:体位同上,医者握住患儿左手,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患儿的腕推向肘推约300次。
④揉足三里:体位同上,医者用拇指揉患儿足三里穴约100次。
⑤摩腹、摩中脘、摩脐:患儿仰卧于治疗床,医者用掌或四指摩中脘约做100次。摩脐摩腹大约5分钟,先采用逆时针摩腹后用顺时针摩腹。
⑥捏脊:让患儿俯卧,尽量保持俯卧的平整和放松,撩起患儿上衣完全露出背部。施术者先在患儿背部沿着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做轻柔和缓的揉法,做3-5遍以放松肌肉。然后施术者用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复5次,捏第3次时,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重提脾俞穴、胃俞穴。
⑦揉脾俞、胃俞:体位同上,医者用拇指揉患儿脾俞胃俞约300次。
2.2.2 对照组(使用《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上的治疗方法[4]):
2.2.2.1 治疗原则:
开胃运脾,补脾益气。
2.2.2.2 处方:
除无捏脊外,其他与实验组的处方相同。
2.2.2.3 操作方法:
实验组操作方法中除第⑥步外其他操作方法都与本组相同。
2.2.3 注意事项:
治疗室内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清静整洁,尽量减少不必要人员。施术者需保持双手清洁,指甲修剪圆润,双手要温暖以免刺激患儿使其不配合。治疗过程中要认真操作,态度和蔼,耐心细致,仔细观察。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拟定[3]:
3.1.1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
3.1.2 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
3.1.3 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3.2 治疗结果
48例患儿经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实验组)治愈18例(75%),好转5例(20.8%),无效1例(4.2%),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治愈10例(41.7%),好转9例(37.5%),无效5例(20.8%),总有效率79.2%。
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表
组别 总效率 治愈率 好转率 无效率
治疗组 95.8% 18例(75%) 5例(20.8%) 1例(4.2%)
对照组 79.2% 10例(41.7%) 9例(37.5% 5例(20.8%)
经统计学处理分析(x2=6.10,0.01<p<0.05)。结果差异性较大,表明治疗组运用的疗法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患儿:多多、女、6岁,2009年9月初诊。
主诉: 厌食1年加重3个月。
病史:患儿平日因父母溺爱养成喜吃零食的习惯,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常有厌食,腹胀,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的症状。近3个月这些症状尤其明显,其母亲带她来我院进行系统治疗。
检查:四肢无力,舌质红,苔薄白
诊断:厌食脾胃气虚型
治疗:按以上所述治疗方法进行治疗,4个疗程后患儿食量明显增加,腹胀四肢无力等症状消失。半年后回访患儿,体重由16公斤增至18公斤,身高由105cm增至108cm,病情无反复。
5讨论
5.1 病因病机
厌食的病因和病机主要为喂养不当,或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
5.1.1.喂养不当:饮食过于滋补,或过于溺爱乱投杂食;或纵其所好,养成偏食、吃零食的习惯;或饮食不节,饥饱无度等,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脾胃不和而厌食。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儿的食物也是琳琅满目,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多溺爱。此病因成为造成小儿厌食的主要原因。
5.1.2 先天不足: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喂养调护不当,致脾胃虚弱,胃不思纳而致厌食。
5.1.3.病后失调:小儿热病伤津;或用药不当,过于寒凉;或过于温燥;或病后调理不当,均可导致胃津受灼,脾胃气阴不足,受纳运化功能失调,而产生厌食。
凡此种种均可导致小儿脾胃之气损伤,脾运失职,清气不升,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失和降,又影响脾的升清运化,以致脾胃运化失常,则出现以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的厌食症。小儿脏腑娇嫩而胃气素薄,且生长发育之营养皆赖于脾胃。《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候》篇中曰:“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强调脾主运化,胃主纳食,脾与胃表里相循,而后天之本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互用则纳谷正常。然“胃不和则食不化,脾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故其发病以脾虚为先导,多呈现为脾胃气虚的特点[5]。
5.2 手法机理探讨
小儿厌食症是当代儿童的常见病,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此病名的记载,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1985年版中正式确立厌食病名,之后对此病的治疗日益丰富。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早期患儿仅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如长期得不到治疗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近代全国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认为小儿“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关键是运脾。“脾为阴土,得阳则运”[6]。笔者根据此论点在常规推拿疗法的基础上配合捏脊法,就是通过捏脊法能振奋阳气以助脾运的核心机理加强对本病的疗效。另外,捏脊法能改善脾胃功能从而使中焦升降有条,达到改善患儿食欲,增进患儿食量的效果,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5.2.1 常规手法的治疗机理
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是针对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的基本病机,以及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完善的特点,进行调理和治疗的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由于小儿对穴位和推拿手法的敏感以及患病易趋康复的特点,采用推拿手法能很快的在小儿疾病中产生明显的效果。手法中取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具有健脾益胃,促进纳运的作用,对调节脾胃有显著效果,脾胃病症均可用之,尤其在本病中更能运脾以助消化。早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书》就明确指出:“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必效应。”通过实验证明,推脾能进饮食,其机理主要是推动脾土,可促进胃的运动,胃蛋白酶分泌,胃酸增加。所以,推脾土能调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薄弱,运化失健,气血不足而引起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另取揉足三里、运内八卦,手足相应两穴和参具有开胸隔、除胀满、增食欲的功效。此外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小儿厌食患儿多有胃内胀感,故不思饮食。揉足三里在促进胃蠕动的基础上配合运内八卦可消除胃内的胀感,胃空则欲食,从而达到增进食欲和快速消化食物的双重作用。摩腹、摩脐、推三关具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其中顺时针摩腹则可消食通便,逆时针则可健脾益胃助纳运,消除厌食促进食欲。中脘穴为胃之募,腑之会,可用治一切腑病,尤以脾胃的疾患为先,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之功。且手太阴脉“还循胃口”,足阳明脉“下膈属胃络脾”,手太阳脉“抵胃属小肠”,足太阴脉“属脾络胃”,且胃与脾、心、肺、肝、胆、大小肠相互影响。故揉中脘穴则是从多条经全面调节,以达到治愈厌食的同时消除其他兼症的重要作用。
上述手法从多方面消除了造成厌食的所有环节,且能健脾养胃 益气生血,因此能显著的改善厌食症增进食欲,增强体魄,加速患儿成长。
5.2.2 捏脊疗法的治疗机理
祖国医学对捏脊法机理的分析:捏脊疗法为祖国医学传统外治法之一,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最早的捏脊疗法记载于二千年前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腹痛方第九》,曰:“使病人俯卧,捏取其脊背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为止,未愈更为之。”捏脊疗法以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它的操作部位是脊背部,所涉及的经络主要为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临床上常用于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可振奋一身之阳气,改善各脏腑功能。《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至俞,并于脊里,上主风府,入属于脑。”督脉被称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与之有关。故捏脊疗法通过捏拿患者的脊背刺激督脉,可振奋其阳气,推动全身气血之运行,调整全身阴阳之气。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旁,中医认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医学源流论》说:“脏腑有病而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入集传忠录·表证篇》谈到了脏腑与经络的关系:“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以十二经脉分阴阳,一太阳为阳中之表,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也。然三阳之中,则又为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外为周身之纲维,内连五脏之腑之育输,此诸阳之交会,犹四逢八达之渠也,故风寒之伤人,必自太阳经络。”从中可知十二经脉中太阳经的主导作用。通过捏脊疗法刺激膀胱经可以使阳经之气血达于阴经,阴经之气血达于阳经,使在里之气血达于皮肤,在表之气血达于脏腑,使人体气血调和则脏腑功能得到调节。同时在捏脊的过程中也刺激了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对脏腑功能也起调节作用。
现代医学对捏脊法机理的分析: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大部分布于脊柱两侧,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有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性,其中对消化系统功能有重要的神经于体液调节作用。捏脊疗法通过刺激植物神经节使植物神经活动过程得到改善,原理是捏脊疗法刺激体表后,通过体表末梢感受器经躯体传入神经传至脊髓后角,在此分成两条,第一条是在后角转换神经元到脊髓前角出椎间孔至植物神经节。第二条是通过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腹后外侧核,然后经内囊枕部,投射到中央后回,中央后回发出下行纤维经下丘脑(间脑)至网状结构,然后从网状结构发出神经至相应的神经核支配植物神经。因此捏脊疗法可以使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蛋白氮存留率增加,活跃造血机能,并能提高机体酶活力,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捏脊疗法能明显提高肺活量,提高心血博出量,木糖排泄量增加,血清胃泌素下降,从而说明捏脊疗法确能增进健康,促进胃蠕动,增加小肠吸收功能,增进食欲[7]。
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上捏脊能振奋阳气,推动脾之运化;调节脾胃功能使脾胃调和,达到运脾开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常规手法和捏脊两者的完美结合,从全方面调理和治疗了本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6结语
笔者在近一年的临床实习中,发现小儿厌食大多是因父母强迫其进食使得小儿产生心理负担,或是过度溺爱使得小儿养成不良的进食习惯。因此,推拿医生在治疗小儿的同时也要与父母探讨科学喂养小儿的知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得到父母的配合才能较好的治愈小儿的厌食并巩固疗效。

致 谢


诚挚感谢史勇老师在本文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和关注,并向针灸推拿系教研室辛勤耕耘的全体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佘建华.小儿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
[2]许玲育.汪受传,运脾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0
[4] 赖伟.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北京:北京盲文出版社,2008.
[5] 董丽锦.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论述脾虚证.天津中医,1996,13(5):42243
[6]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一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中医杂志,1983, 14
[7] 胡琳琳.高云芳,何志仙.1三种脾虚型模型小鼠消化吸收功能改变的比较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9):8132816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07-2013 完美毕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890.62500 毫秒
Powered by:完美毕业网 http://www.biye114.com